电影人扫盲贴:剧本医生的自我修养
作者:功夫查理 ,在一线制片公司担任剧本医生/项目策划。在微信公众号kungfucharlie上持续分享编剧笔记和影评,欢迎关注并交流。
写给所有打心底里重视剧本的朋友。
2015年,我将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剧本医生和项目策划上,协同评估更多直面市场的一线项目,而将个人创作放在更加私人、纯粹的位置。成为最专业的剧本医生之一,是我对自己的新年期许。
接下来要聊的干货,大致包括两方面:
· 我对剧本医生这个身份的理解
· 优秀的剧本分析报告必备的5大要素
这些观点仅是一家之言,某些标准我也力所未逮,却是我从业以来的实操经验和体会。这些年一直以工作笔记的形式散落在Evernote里,于此系统总结,本意是完善评估体系,当做未来工作的参照系。但我写完发现,它似乎有一点分享的价值——
如果你是老编剧,也许它能帮你更好地传递经验,提点后辈;
如果你是新编剧,也许它能帮你甄别芜菁,更好地倾听他人意见;
如果你是为剧本头痛的制片方,也许它能给你启发:你所需要的是一名剧本医生,而非频繁撤换编剧;
在文末,我会开放进一步交流的方法,寻找能把RMB(真金白银)和EXP(编剧经验)送给你的机会。
嗯,开聊吧。
一.比编剧更尴尬的存在
在中国,编剧的弱势地位是老生常谈。在电影投资中,编剧费普遍占比极低,制片能少给点就少给点。若要请剧本医生,则需额外拨出预算,自然更不受待见。
目前的行业生态中,除开少数巨头的大投资项目,极少有剧本有能得到职业剧本医生的全面诊断和建议。更多情况下,都是编剧把本子发给圈内好友,互相帮忙看看,然后简单聊几句个人看法——其弊端我会在后文详述。
制片方不愿掏钱就算了。真正尴尬的是,是编剧自身对于剧本医生的天然排斥——编剧医生的工作主要是挑刺,很容易得罪创作者——这是我呕心沥血之作,只有我最懂它,凭什么让你来说三道四?U Can You Up,No Can No BB!
文人相轻,在此时尤为明显。明明很期待有人帮忙,却又放不下面子。在他们心里,只有行业最顶尖的那些老编剧才有资格和他对谈。但金字塔尖的大佬们,一来没这么多闲工夫,二来也并不见得能比职业剧本医生提出更有效的建议。
这话说得肯定偏激了,为的是让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——
二. 既然有老编剧,为什么还要职业剧本医生?
我们先从生活中两个语言学现象说起:
你想在短期内系统学习英语,有两个老师可选:一个是中国人,英语还不错,并且有多年教学经验;一个是美国主持人,英语当然屌爆了,但不会说中文,并且没有教学经验。你愿意跟随谁?
你是码字的,文学功底秒杀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,但你能告诉我“不能”和“不要”的语义区别吗?为什么第一个“不”字是第四声,第二个却是读第二声,而字典里明明没有写“不”字有第二声啊?
我想你已经大致明白,“能说好一门语言”和“能教授一门语言”是两码事;同理,“能写好一个剧本”和“能精准地指出他人剧作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”也常常是两码事。
剧本和语言一样,也有一整套语法。不少老编剧能写剧本,但不一定会用“体量、调性、节奏”等术语来聊剧本。你让你一个从业三年的剧本医生和从业十年的老编剧,同时写一稿剧本,也许前者会被完爆;但是,如果让两人对一个剧本进行点评,老编剧很可能就说不清楚。
所谓“术业有专攻”,在一个真正成熟的工业化体系里,尤其如此。正如全片剪辑师也无法取代预告片剪辑师,美术指导无法取代海报设计师,老编剧也无法取代剧本医生。
需要强调的是:一个剧本医生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编剧,那永远只能是二流医生,一辈子对别人指手画脚却没有自己作品;而一流编剧稍加训练,很有潜力转化为一流剧本医生。换言之,丰富的剧作经验,才是剧本医生的核心素养。
不过今天不聊剧本创作。
而是一个剧本医生在剧作经验之外,最重要的自我修养——如何把剧作问题说清说透、说到读者的心坎里。
三. 专业剧本分析报告的5大要素
如前述,当好剧本医生的两大挑战是“编剧的抵触心理”和“剧作的语法”。那该怎么破?
用师傅的话说,就是要找到沟通策略——把剧本评估报告当做剧本来写,不仅要有一以贯之的主题,还要步步为营,层层推进,讲究逻辑和节奏,逐步建立信任,最终给出实质性的建议。
具体说来,有以下五个要点:
1. 明示暗示,我已懂你
读懂原作者用意(初衷),是职业剧本医生的最起码要求。切忌因为仓促读稿,产生误解或者遗漏重要信息,再自以为是地提出批评意见。这极不专业,会从根本上丧失原作者对你的信任。
为此,反复读几遍剧本,做好详细笔记是省不了的工夫。
评估内文的前戏,通常是点明剧作的优点。这既能给足作者和制片方面子,又能维持评估本身的客观性,削弱敌意。考虑到别人请你出手,不是来听马屁的,优点彼此心知肚明,所以建议点到即止,和缺点的提及率相比,大致三七开即可。
然后试着去概述作者已经明确的用意,譬如剧作是什么主题、角色为何如此设置……如果有必要,不妨依据你的理解写一稿故事短纲和人物介绍,作为沟通的基础。
真正的挑战在于发现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方,甄别哪些是作者想好了却没写好,哪些是作者根本就没想好。这需要剧本医生自己有丰富的创作经验。
譬如,新手编剧往往会陷入“知识的诅咒”——为了描写某个行业,读了大量资料,觉得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有意思,都有强烈的愿望分享给读者。于是乎,在写作时大量提及专业术语和背景介绍,企图增加真实感,但往往过犹不及,造成静态的信息量过大,挤压了情节和情感的表现空间,拖沓了故事节奏。
又譬如,作者写了太多的人物小传和前史,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成书,但剧作空间有限,无法巨细靡遗地交代他们的前史和动机,很容易造成作者自己懂了,观众却看不懂的局面。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《一步之遥》,近十个编剧用多块黑板同时创作,最终把几部电影的信息量强行压缩到一部电影里,增加了普通观众的观影障碍。
一个职业剧本医生,不仅要能读懂字里行间的表意,还需要还原作者的创作状态。哪些地方是他有感而发,一气呵成的;哪些地方是他被迫无奈,生编硬来的。如果你能一眼识破,让原作者发出“我当时就是这样”的感慨,你就建立了初步信任。
2. 不仅懂你,我还懂行
小说可以写到哪算哪儿,天马行空也无妨。相较之下,电影剧本则限制重重,自有其一套语法和规范。职业剧本医生在评估时,除开发表主观看法,更有必要拿出客观标尺来进行裁度。
从技术角度,有剧本的基本写作规范——不能出现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形容词、文学剧本不能出现太多的摄影提示、场次数目需要注明、分场要合理、总片长要适当……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
从故事角度,则首先需将类型片和文艺片区分开来。若是类型片,则需考察是否有明确的起承转合(关键情节点的分布是否合理)、人物是有没有成长弧线(结尾时主角是否解决了开场的困境)、是否符合子类型的剧作规律(譬如“爱情轻喜剧”类型中,男女初遇一般会产生冲突)……
简言之,剧作好坏不是以审读人的个人好恶所决定的。在进行具体分析时,需要遵循有已成体系的剧作标准。
此外,善用专业术语,也能够增强行文准确度,提高沟通效率,譬如——
“观众搞不懂为什么我要看这个故事”就是“缺乏共鸣基础”。
“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”就是“主题模糊”。
“前半段像《建国大业》,后半段像周星驰”就是“调性转换”。
大家不妨借机瞟一眼术语的样子:主题、人物、节奏、对白、情感、场次、类型、格局、体量、设定、气质、桥段、题材、逻辑、代入感、调性……
3. 勘定主轴,集中发力
就像剧本需要有一个主题,评估也需要有一个主轴,以此避免用力分散,失去焦点,甚至得出相左的结论。
主轴该如何找?反复思考——
如果只允许指出该剧的一个问题,你会指哪一个?
进一步思考:
它是致命的吗?其他的问题是否是由它引起?是不是解决了它,就顺带解决了其他问题?
有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,剧作是一个整体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往往会因小失大,造成更多混乱,让读者不从从何改起。解决方案是重拾大局观,找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,让所有的分析和建议都紧紧围绕它展开,反复论证,再三强调。
举几个这类问题的典型:主题模糊(没有主题或者有多个主题)、视点混乱(从角色A视角到B视角再到上帝视角,且视角切换没有帮助叙事)、结构断裂(像在看两个故事)……这些都只是举例,每一份报告都是为剧本量身定做的,某种手法在影片A中可能是最大亮点,在B中可能就是致命缺点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4. 破中有立,切忌自嗨
挑了半天刺,又不给解决方案,是最讨人厌的一种情况。这里不讨论如何提建议(这个问题太大,不便在此细谈),只强调提修改建议时应该有的职业素养:优先尊重客户需求、适度克制个人趣味。
本质上,编剧医生是服务方,目的是帮助委托方实现其想要的效果,而不是借此创作你个人风格的作品,或者炫耀你的编剧手艺。
譬如,剧本明明是一部为市场定制的无厘头喜剧,也许没什么艺术追求,但有明确的卖点和用心的细节。此时,评估就需要定位在“如何进一步帮助剧本提高市场接受度”上,分析目标受众的需求,再评估现有剧作是否已经达到了制片方想要的效果,如果没有达到,该如何提升。
而非职业的做法,则是拿个人口味说事,说什么“喜剧的本质是悲剧”呀,“恶搞不是喜剧,搞笑不是幽默”云云,再给出和原片调性截然不同的修改建议。请谨记,喜剧形式千百种,都无所谓对错,这不是你表达自我的地方。
套用韩少的话说就是:写原创可以放肆,写评估就要克制。
5. 拆解剧本,数据说话
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剧本医生可以帮到老编剧的原因之一,就是与剧作保持了一定的距离,得以冷静审视。这已然十分可贵,如果还能更近一步,从全新的维度来进行拆解,就更靠谱了。
新维度有很多种,包括参考影片分析、网络舆论分析、市场环境分析、剧本数据分析等等。这里着重聊聊数据,不过不是漫天忽悠的大数据,而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数据。
如果可以用数据说话,就不要吝惜。譬如——
作为一个动作片,剧本长达4万字,成片势必过长;
剧本OS过多,统计发现,几乎每三场就有一大段OS;
角色过多,全片共出现了4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,造成视点混乱……
主角在第32场时才出现,出场过晚;
第一个情节转折点是在剧本的近三分之一处,前面全是信息介绍和反复铺垫,造成节奏拖沓……
显然,相较于感性的纯文字概括,数据更加客观理性。在更精细的评估报告中,还可以用表格、曲线图、流程图、饼状图、关键词云图甚至雷达图来辅助表达,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展示。
以上只是从宏观上粗略介绍了一个专业评估报告该具备的5个要点。更具体的要求,没办法也没必要在此详述(估计以后我也不会再专门介绍了)。总之它几乎跟写剧本一样复杂,会耗掉一个审读人,甚至一个审读团队大量心血。一份足具分量的剧本评估的费用超过10块钱一个字,其实物有所值。
在当下,剧本医生虽未成主流,但至少已被部分行业巨头所认同。相信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工业化加速,会有更多编导、制片从中受益。
最后,是时候兑现承诺了:把RMB和EXP送给你。不过前提是你——编剧或者制片方——手头有优秀的剧本或大纲想要开发。
我目前在工夫影业(陈国富工作室)担任剧本医生和项目策划。工夫影业的作品包括《天下无贼》《狄仁杰》系列、《风声》、《转山》以及年底即将上映的《鬼吹灯之寻龙诀》。更多关于监制陈国富的传说请自行百度。
因此,只要你手头的剧本有潜力,我就能即刻你找到丰厚的资金、顶级的编剧导师和圈内资源,尽一切努力把它搬上荧幕。我在kungfucharlie@163.com静候你的故事,
同时欢迎资深业界同行切磋交流,不管是剧作层面或资本层面皆可。为你提供剧本评估服务,从来就不是我们的赢利方式,它的全部意义,都只在于帮助更多优质项目顺利孵化,实现共赢。
写给所有打心底里重视剧本的朋友。
2015年,我将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剧本医生和项目策划上,协同评估更多直面市场的一线项目,而将个人创作放在更加私人、纯粹的位置。成为最专业的剧本医生之一,是我对自己的新年期许。
接下来要聊的干货,大致包括两方面:
· 我对剧本医生这个身份的理解
· 优秀的剧本分析报告必备的5大要素
这些观点仅是一家之言,某些标准我也力所未逮,却是我从业以来的实操经验和体会。这些年一直以工作笔记的形式散落在Evernote里,于此系统总结,本意是完善评估体系,当做未来工作的参照系。但我写完发现,它似乎有一点分享的价值——
如果你是老编剧,也许它能帮你更好地传递经验,提点后辈;
如果你是新编剧,也许它能帮你甄别芜菁,更好地倾听他人意见;
如果你是为剧本头痛的制片方,也许它能给你启发:你所需要的是一名剧本医生,而非频繁撤换编剧;
在文末,我会开放进一步交流的方法,寻找能把RMB(真金白银)和EXP(编剧经验)送给你的机会。
嗯,开聊吧。
一.比编剧更尴尬的存在
在中国,编剧的弱势地位是老生常谈。在电影投资中,编剧费普遍占比极低,制片能少给点就少给点。若要请剧本医生,则需额外拨出预算,自然更不受待见。
目前的行业生态中,除开少数巨头的大投资项目,极少有剧本有能得到职业剧本医生的全面诊断和建议。更多情况下,都是编剧把本子发给圈内好友,互相帮忙看看,然后简单聊几句个人看法——其弊端我会在后文详述。
制片方不愿掏钱就算了。真正尴尬的是,是编剧自身对于剧本医生的天然排斥——编剧医生的工作主要是挑刺,很容易得罪创作者——这是我呕心沥血之作,只有我最懂它,凭什么让你来说三道四?U Can You Up,No Can No BB!
文人相轻,在此时尤为明显。明明很期待有人帮忙,却又放不下面子。在他们心里,只有行业最顶尖的那些老编剧才有资格和他对谈。但金字塔尖的大佬们,一来没这么多闲工夫,二来也并不见得能比职业剧本医生提出更有效的建议。
这话说得肯定偏激了,为的是让大家思考下面这个问题——
二. 既然有老编剧,为什么还要职业剧本医生?
我们先从生活中两个语言学现象说起:
你想在短期内系统学习英语,有两个老师可选:一个是中国人,英语还不错,并且有多年教学经验;一个是美国主持人,英语当然屌爆了,但不会说中文,并且没有教学经验。你愿意跟随谁?
你是码字的,文学功底秒杀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,但你能告诉我“不能”和“不要”的语义区别吗?为什么第一个“不”字是第四声,第二个却是读第二声,而字典里明明没有写“不”字有第二声啊?
我想你已经大致明白,“能说好一门语言”和“能教授一门语言”是两码事;同理,“能写好一个剧本”和“能精准地指出他人剧作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”也常常是两码事。
剧本和语言一样,也有一整套语法。不少老编剧能写剧本,但不一定会用“体量、调性、节奏”等术语来聊剧本。你让你一个从业三年的剧本医生和从业十年的老编剧,同时写一稿剧本,也许前者会被完爆;但是,如果让两人对一个剧本进行点评,老编剧很可能就说不清楚。
所谓“术业有专攻”,在一个真正成熟的工业化体系里,尤其如此。正如全片剪辑师也无法取代预告片剪辑师,美术指导无法取代海报设计师,老编剧也无法取代剧本医生。
需要强调的是:一个剧本医生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编剧,那永远只能是二流医生,一辈子对别人指手画脚却没有自己作品;而一流编剧稍加训练,很有潜力转化为一流剧本医生。换言之,丰富的剧作经验,才是剧本医生的核心素养。
不过今天不聊剧本创作。
而是一个剧本医生在剧作经验之外,最重要的自我修养——如何把剧作问题说清说透、说到读者的心坎里。
三. 专业剧本分析报告的5大要素
如前述,当好剧本医生的两大挑战是“编剧的抵触心理”和“剧作的语法”。那该怎么破?
用师傅的话说,就是要找到沟通策略——把剧本评估报告当做剧本来写,不仅要有一以贯之的主题,还要步步为营,层层推进,讲究逻辑和节奏,逐步建立信任,最终给出实质性的建议。
具体说来,有以下五个要点:
1. 明示暗示,我已懂你
读懂原作者用意(初衷),是职业剧本医生的最起码要求。切忌因为仓促读稿,产生误解或者遗漏重要信息,再自以为是地提出批评意见。这极不专业,会从根本上丧失原作者对你的信任。
为此,反复读几遍剧本,做好详细笔记是省不了的工夫。
评估内文的前戏,通常是点明剧作的优点。这既能给足作者和制片方面子,又能维持评估本身的客观性,削弱敌意。考虑到别人请你出手,不是来听马屁的,优点彼此心知肚明,所以建议点到即止,和缺点的提及率相比,大致三七开即可。
然后试着去概述作者已经明确的用意,譬如剧作是什么主题、角色为何如此设置……如果有必要,不妨依据你的理解写一稿故事短纲和人物介绍,作为沟通的基础。
真正的挑战在于发现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方,甄别哪些是作者想好了却没写好,哪些是作者根本就没想好。这需要剧本医生自己有丰富的创作经验。
譬如,新手编剧往往会陷入“知识的诅咒”——为了描写某个行业,读了大量资料,觉得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有意思,都有强烈的愿望分享给读者。于是乎,在写作时大量提及专业术语和背景介绍,企图增加真实感,但往往过犹不及,造成静态的信息量过大,挤压了情节和情感的表现空间,拖沓了故事节奏。
又譬如,作者写了太多的人物小传和前史,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成书,但剧作空间有限,无法巨细靡遗地交代他们的前史和动机,很容易造成作者自己懂了,观众却看不懂的局面。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《一步之遥》,近十个编剧用多块黑板同时创作,最终把几部电影的信息量强行压缩到一部电影里,增加了普通观众的观影障碍。
一个职业剧本医生,不仅要能读懂字里行间的表意,还需要还原作者的创作状态。哪些地方是他有感而发,一气呵成的;哪些地方是他被迫无奈,生编硬来的。如果你能一眼识破,让原作者发出“我当时就是这样”的感慨,你就建立了初步信任。
2. 不仅懂你,我还懂行
小说可以写到哪算哪儿,天马行空也无妨。相较之下,电影剧本则限制重重,自有其一套语法和规范。职业剧本医生在评估时,除开发表主观看法,更有必要拿出客观标尺来进行裁度。
从技术角度,有剧本的基本写作规范——不能出现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形容词、文学剧本不能出现太多的摄影提示、场次数目需要注明、分场要合理、总片长要适当……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
从故事角度,则首先需将类型片和文艺片区分开来。若是类型片,则需考察是否有明确的起承转合(关键情节点的分布是否合理)、人物是有没有成长弧线(结尾时主角是否解决了开场的困境)、是否符合子类型的剧作规律(譬如“爱情轻喜剧”类型中,男女初遇一般会产生冲突)……
简言之,剧作好坏不是以审读人的个人好恶所决定的。在进行具体分析时,需要遵循有已成体系的剧作标准。
此外,善用专业术语,也能够增强行文准确度,提高沟通效率,譬如——
“观众搞不懂为什么我要看这个故事”就是“缺乏共鸣基础”。
“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”就是“主题模糊”。
“前半段像《建国大业》,后半段像周星驰”就是“调性转换”。
大家不妨借机瞟一眼术语的样子:主题、人物、节奏、对白、情感、场次、类型、格局、体量、设定、气质、桥段、题材、逻辑、代入感、调性……
3. 勘定主轴,集中发力
就像剧本需要有一个主题,评估也需要有一个主轴,以此避免用力分散,失去焦点,甚至得出相左的结论。
主轴该如何找?反复思考——
如果只允许指出该剧的一个问题,你会指哪一个?
进一步思考:
它是致命的吗?其他的问题是否是由它引起?是不是解决了它,就顺带解决了其他问题?
有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,剧作是一个整体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往往会因小失大,造成更多混乱,让读者不从从何改起。解决方案是重拾大局观,找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,让所有的分析和建议都紧紧围绕它展开,反复论证,再三强调。
举几个这类问题的典型:主题模糊(没有主题或者有多个主题)、视点混乱(从角色A视角到B视角再到上帝视角,且视角切换没有帮助叙事)、结构断裂(像在看两个故事)……这些都只是举例,每一份报告都是为剧本量身定做的,某种手法在影片A中可能是最大亮点,在B中可能就是致命缺点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4. 破中有立,切忌自嗨
挑了半天刺,又不给解决方案,是最讨人厌的一种情况。这里不讨论如何提建议(这个问题太大,不便在此细谈),只强调提修改建议时应该有的职业素养:优先尊重客户需求、适度克制个人趣味。
本质上,编剧医生是服务方,目的是帮助委托方实现其想要的效果,而不是借此创作你个人风格的作品,或者炫耀你的编剧手艺。
譬如,剧本明明是一部为市场定制的无厘头喜剧,也许没什么艺术追求,但有明确的卖点和用心的细节。此时,评估就需要定位在“如何进一步帮助剧本提高市场接受度”上,分析目标受众的需求,再评估现有剧作是否已经达到了制片方想要的效果,如果没有达到,该如何提升。
而非职业的做法,则是拿个人口味说事,说什么“喜剧的本质是悲剧”呀,“恶搞不是喜剧,搞笑不是幽默”云云,再给出和原片调性截然不同的修改建议。请谨记,喜剧形式千百种,都无所谓对错,这不是你表达自我的地方。
套用韩少的话说就是:写原创可以放肆,写评估就要克制。
5. 拆解剧本,数据说话
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。剧本医生可以帮到老编剧的原因之一,就是与剧作保持了一定的距离,得以冷静审视。这已然十分可贵,如果还能更近一步,从全新的维度来进行拆解,就更靠谱了。
新维度有很多种,包括参考影片分析、网络舆论分析、市场环境分析、剧本数据分析等等。这里着重聊聊数据,不过不是漫天忽悠的大数据,而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数据。
如果可以用数据说话,就不要吝惜。譬如——
作为一个动作片,剧本长达4万字,成片势必过长;
剧本OS过多,统计发现,几乎每三场就有一大段OS;
角色过多,全片共出现了4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,造成视点混乱……
主角在第32场时才出现,出场过晚;
第一个情节转折点是在剧本的近三分之一处,前面全是信息介绍和反复铺垫,造成节奏拖沓……
显然,相较于感性的纯文字概括,数据更加客观理性。在更精细的评估报告中,还可以用表格、曲线图、流程图、饼状图、关键词云图甚至雷达图来辅助表达,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展示。
以上只是从宏观上粗略介绍了一个专业评估报告该具备的5个要点。更具体的要求,没办法也没必要在此详述(估计以后我也不会再专门介绍了)。总之它几乎跟写剧本一样复杂,会耗掉一个审读人,甚至一个审读团队大量心血。一份足具分量的剧本评估的费用超过10块钱一个字,其实物有所值。
在当下,剧本医生虽未成主流,但至少已被部分行业巨头所认同。相信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工业化加速,会有更多编导、制片从中受益。
最后,是时候兑现承诺了:把RMB和EXP送给你。不过前提是你——编剧或者制片方——手头有优秀的剧本或大纲想要开发。
我目前在工夫影业(陈国富工作室)担任剧本医生和项目策划。工夫影业的作品包括《天下无贼》《狄仁杰》系列、《风声》、《转山》以及年底即将上映的《鬼吹灯之寻龙诀》。更多关于监制陈国富的传说请自行百度。
因此,只要你手头的剧本有潜力,我就能即刻你找到丰厚的资金、顶级的编剧导师和圈内资源,尽一切努力把它搬上荧幕。我在kungfucharlie@163.com静候你的故事,
同时欢迎资深业界同行切磋交流,不管是剧作层面或资本层面皆可。为你提供剧本评估服务,从来就不是我们的赢利方式,它的全部意义,都只在于帮助更多优质项目顺利孵化,实现共赢。
本文为作者 功夫查理 分享,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,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!如作者有特别标注,请按作者说明转载,如无说明,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,并请附上出处(影视工业网)及本页链接。原文链接 https://cinehello.com/stream/66116